
“十四五”时期,奔驰宝马558855机械化公司锚定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方向,以“技术攻坚破解行业难题,绿色转型践行生态理念”为核心目标,深耕水利工程智能建造、生态保护、质量管控等关键领域,构建起“专利引领、工法支撑、数字赋能、绿色共生”的创新发展体系,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水利事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。
专利矩阵深耕水利主业,技术突破破解施工难题 专利成果的精准落地是科技创新赋能水利施工的核心体现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公司聚焦水利工程“清淤难、治污难、防护弱、管理散”等痛点,累计斩获8项国家发明专利、17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,形成覆盖水环境治理、生态防护、施工管控的全链条技术支撑。
发明专利聚焦核心技术攻坚,彰显行业引领力。《一种水利涵管清淤设备及清淤方法》创新性融合高压冲洗与智能抓取技术,解决了传统涵管清淤人工成本高、淤积清除不彻底的难题。该设备通过程序控制实现全方位升降与旋转作业。《一种水库漂浮垃圾处理用破碎机》则针对库区垃圾清理瓶颈,采用模块化破碎与分类收集设计,在水库应用中有效改善了库区水环境质量。其余 6 项发明专利涵盖防渗加固、智能监测等领域。
实用新型专利立足施工现场需求,凸显实用价值。《一种生态环保型水利护坡》借鉴生态砼护坡技术原理,采用“多孔结构 + 植被协同”设计,通过分层错缝砌筑工艺配合生态砂浆,既保证抗压强度达 20MPa 以上,又预留植被生长孔洞,提升护坡植被存活率和抗冲刷能力。《一种水利工程施工防水排水装置》针对基坑渗漏水难题,创新采用多级过滤与自动导流结构,提升基坑施工中渗漏水处理效率,防水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大幅提高。另有《一种移动式渠道量水装置》《一种灌浆孔口密封装置》等 15 项实用新型专利,广泛应用于渠道整治、地基处理等场景,平均降低单工序施工成本 10%-25%。
《水利水电材料员管理软件 V1.0》软著的取得,标志着公司水利工程材料管理迈入数字化新阶段。该软件整合材料入库验收、消耗追踪、库存预警等六大模块,通过数据联动实现“采购 —使用—核销”全流程管控,为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工法与 QC 双效赋能,质量效益协同升级 以先进工法优化施工工艺,以精细管理筑牢工程质量,公司在技术标准化与质量提升领域实现重大突破,成功斩获 1 项国家级工法、1 项 QC 质量管理小组一类成果,为水利工程品质升级提供有力保障。
国家级工法《基于智能控制的山区土石混填路基高效压实施工工法》依托山区水利进场道路工程研发,破解了土石混填“难压实、难检测”的行业痛点。该工法集成高精度 GPS 定位、车载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系统,实现压实参数实时监测与自适应调整,通过三维建模形成压实质量可视化图谱,达到厘米级施工精度。同时,该工法通过精准控制压实遍数与压力,减少机械无效作业,单台压路机年能耗降低 25%,实现了“质量、效率、环保”三重提升,目前已在3个同类项目中推广应用。
QC质量管理小组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项攻关,取得显著实效。一类成果《路缘石混凝土靠背快速浇筑装置的研制》针对施工中的技术重难点,利用在用的现有材料,从料斗装置、输料装置、连接装置、动力装置等四个方面,巧妙研制了适用于路缘石混凝土靠背浇筑的装置,达到了预期效果。项目不仅完成了相关作业指导书的编制,还掌握了系统分析的方法。通过开展 QC 活动,路缘石混凝土靠背施工速度大幅提升,降低了施工成本,赢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,提升了企业形象。
创新生态持续优化,发展动能愈发强劲 亮眼成果的背后,是公司对创新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布局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公司构建“产学研用”协同创新平台,与2所水利类高校、1家科研院所建立专项合作机制,针对水利工程智能装备、生态材料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。
站在新的发展起点,公司将继续聚焦水利工程现代化需求,深化智能建造与生态保护技术研发,重点突破水利机器人应用、新型低碳建材等关键领域,力争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。未来,公司将以更强劲的创新动能、更扎实的绿色实践,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企业力量。
供稿:刘 琦
编辑:汪 欣
监审:张天林
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1633号